茨菰专题 茨菰图片 慈菇植物

茨菰多年生直立水生草本。有纤匐枝,枝端膨大成球茎。叶具长柄,长20-40cm;叶形变化极大,通常为戟形,宽大,连基部裂片长5-40cm,宽0.4-13cm,先端圆钝,基部裂片短,与叶片等长或较长,多少向两侧开展。花葶同圆锥花序长20-60cm;花3-5朵为1轮,单性,下部3-4轮为雌花,具短梗,上部多轮为雄花,具细长花梗;苞片披针形;外轮花被片3,萼片状,卵形,先端钝;内轮花被片3,花瓣状,白色,基部常有紫斑;雄蕊多枚;心皮多数,密集成球形。瘦果斜倒卵形,直径4-5mm,背腹两面有翅;种子褐色,具小凸起。花期8-10月。

茨菰

形态特征

叶柄粗而有棱,叶片箭形。花单性,花瓣白色,基部常绿色。八、九月间自叶腋抽生匍匐茎,钻入泥中,先端1-4节膨大成球茎,即”茨菰“,呈圆或长圆形,上有肥大的顶芽,表面有几条环状节。性喜温湿及充足阳光,适于粘壤土生长。以球茎的顶芽繁殖,一般春夏间栽植,冬季或翌年早春采收。

多年生挺水植物。形态特征:高达1.2m,地下具根茎,先端形成球茎,球茎表面附薄膜质鳞片。端部有较长的顶芽。叶片着生基部,出水成剑形,叶片箭头状,全缘,叶柄较长,中空。沉水叶多呈线状,花茎直立,多单生,上部着生出轮生状圆锥花序,小花单性同株或杂性株,白色,不易结实。花期7一9月。茨菰属植物现有25种,中国约有5—6种。

突出特点是慈菇为单子叶植物却没有胚乳。

生长习性

有很强的适应性,在陆地上各种水面的浅水区均能生长,但要求光照充足,气候温和、较背风的环境下生长,要求土壤肥沃,但土层不太深的粘土上生长。风、雨易造成叶茎折断,球茎生长受阻。

分布范围

中国分布:分布于中国南北各省,在南方各省栽培区较广,但亦为田间杂草。

世界分布:欧洲,北美至亚洲。

茨菰

栽培技术

培育

育苗:选用宝应刮老乌、苏州黄等茨菰品种。选择背风向阳、靠近水源的肥

沃壤土地作育苗地。结合整地施河底淤泥作基肥。于3月上中旬将选好的茨菰粗壮顶芽,按行株距5厘米×5厘米栽入育苗地,栽植深度为顶芽长的一半,每亩大田需备茨菰顶芽20公斤左右。栽后及时搭架、覆膜。植株萌芽期保持浅水层。2—3叶期追施1~2次稀粪水。后期注意通风炼苗。

移栽:可利用肥沃低洼田作茨菰栽植大田。移栽前每亩大田施优质厩肥2 500公斤或绿肥3 000公斤,加氨化磷肥35—40公斤,耕翻入土,整平后上浅水。4月上中旬从育苗地起苗,并将苗的外围叶片摘去,留叶柄20厘米长,然后按行距1米、株距16~20厘米将茨菰苗栽入大田,栽植深度10厘米,每亩栽3 300—4 000株。栽后灌一层薄水,以后浅水勤灌。

田间管理

植株移栽7—10天活棵后追肥1次,每亩施尿素10公斤或人粪尿1 000公斤。7月上中旬再追肥1次,每亩施草木灰70—75公斤或碳酸氢铵100公斤促球茎膨大。植株生长前期要适当搁田,搁田程度以田不陷脚为宜。及时除草和剥除植株上的老黄叶及部分侧芽,增强田间通透性。

病虫防治

危害茨菰的主要病虫害有黑粉病、蚜虫、螟虫。黑粉病可用25%多菌灵500倍液,或75%百菌清600—800倍液,或25%粉锈宁800倍液喷雾防治,每隔7—10天喷1次,连喷2—3次。蚜虫可用40%乐果1 500倍液喷雾防治。螟虫可用25%杀虫单600—800倍液喷雾防治。

茨菰

功效与作用

茨菰,又被称为慈姑、乌芋、白地果、茨菇、燕尾菇等。属泽泻科植物茨菰的球茎,茨菰是一种水生植物,不管水深水浅,都可以生长。叶子像箭头一样,零星的点缀着白色小花。球茎呈现的是黄白色或青白色。

医用价值

茨菰作为一种中药,味道偏甘、偏涩,性属温。有止咳、止血、敛肺等功效。中医认为茨菰可以败火消炎,辅助治疗痨伤咳喘等症状。同时也有清热利尿、润肺止咳的作用,心悸心慌、呼吸急促、肺热咳嗽等病症都可以使用它来治疗。

药用价值  

茨菰作为一种蔬菜给人以很好的味蕾体验。不仅如此,它的药用功能也很强大。将鲜慈菇洗净之后切碎,加入适量的冰糖和豆油进行煎煮,在临睡前服用就即可缓解咳血的症状。茨菰作为一味中药,不仅可以内含,还可以外用,将其碾碎涂敷于皮肤肿痛处,就可以起到消炎、退肿、止痛的作用。

营养价值

茨菰淀粉质还很丰富,口感特别鲜嫩,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。茨菰中含有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,可以防癌抗癌肿,在医学上,经常被用来防治肿瘤。中医认为,茨菰主解百毒,能利尿消肿,可以用来治疗各种无名肿毒和毒蛇咬伤。同时,茨菰中含有的多种微量元素可以起到强心的效果,茨菰中所含的水分及其他有效成分也可以清肺散热、润肺止咳。


上一篇:花蔺    目录    下一篇:大薸